展覧分為了:璀燦時期, 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藝術
中國傳教史
早期天主教在澳的境象
利瑪竇友人書籍
“海嶠儒宗--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文物特展”
最讓人驚嘆的是沒想到真的可以這麽近距離看到拉斐爾的作品
<< 永恆的天使>> <>
拉斐爾(1483 - 1520)
十六世紀
佩魯賈 翁布里亞國立美術館藏
作者拉斐爾(1483 - 1520)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與達文西及米高安哲羅合稱“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構圖祥和,畫風以“秀美”著稱。
<< 永恆的天使 >>採用木板蛋彩,小天使簇擁著半身的上帝,他正在賜福,目光朝下。這件作品可能是拉斐爾主創的《基督被解下十字架》的祭壇大屏風上端的裝飾線腳,是為佩魯賈的巴裏奧尼家族創作的。
關於拉斐爾(1483 - 1520)
拉斐爾,比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都晚出生,卻比米開朗基羅早死四十多年,比達文西晚死一年,是相當短命的藝術家。 如果要用幾個字來形容拉斐爾,那就是和諧、圓融、愉快、優美、溫和。不僅畫風如此,待人也是如此。他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一樣,身處愛藝術文化的教皇 朱力阿斯二世的威嚴之下,但是拉斐爾卻跟朱力阿斯二世處的很好,隨後的利奧十世,也最喜歡拉斐爾,他是個人見人愛的年輕人。因為他的個溫和,也影響他的畫風。
1.聖母像-世間有絕對美的觀念存在
拉斐爾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聖母像。他的聖母寓崇高於平凡,是平民式的母親,純樸善良和藹可親,充滿母愛與人情味,而聖母的背景經常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兩個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沒有禁欲主義色彩,歌頌普通女性之美,他是透過聖母表現他人文主義的色彩。
拉斐爾的聖母美的不得了,這種美,是集中所有美女的特質,絕不可能在任何一個美女身上找到如此完美的形式。因此,拉斐爾又透過聖母,表達他的信念:他相信有一種理想美、這世間是有著絕對美的觀念的。
這種和諧與理想的人文主義特質,在拉斐爾處理梵諦岡簽字大廳的壁畫時,則用了另一種主題呈現其面貌。文藝復興,是透過對希臘羅馬藝術文化的研究,因而走出中世紀的美學概念的。 當時,學者們收集古文物、尤其是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品,蔚為一股風潮。但也因此,很多希臘羅馬神話、與希臘羅馬哲學、隨之走入基督教社會,對很多基督徒而 言,這種基督教遭遇異教、基督教遭遇希臘羅馬文化的衝擊,一定是很激烈的。
也不知道是受時代影響,還是自己就具有這種特質,總之,朱力阿斯二世教皇,竟然本身就是個酷愛希臘羅馬文藝的教皇,他必須要妥善處置這種信仰遭遇信仰、文化遭遇文化的狀況。朱力阿斯二世雖然以獨斷好戰著稱,對藝術文化的寬容,卻叫人吃驚。
2.雅典學院-神學、哲學、神話、信仰兼容並蓄
拉斐爾25歲那年,朱力阿斯二世邀請拉斐爾為梵諦岡宮的簽字大廳畫壁畫。
這種裝嚴肅穆的場所,壁畫內容該畫什麼呢?拉斐爾與教皇、學者們交換意見許久以後,決定依據詩人德拉o欣雅杜爾的詩來配畫,以歌頌神學、哲學、詩歌、法學為內容。
拉斐爾在四面牆上畫了四幅壁畫:神學的「聖禮之爭(或教義之爭)」、哲學的「雅典學院」、詩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學的「三德」。 聖禮的辯論這幅壁畫,拉斐爾將之切割成上下兩部份,上為上帝,耶穌,鴿子,施洗約翰,馬利亞與使徒們,中間為翻開福音書的小天使,下為爭論彌撒聖體的聖徒 們,內有多明我,方濟各,托馬斯阿奎那,但丁等。還有四位制訂教義的教會之父哲羅姆、格里戈利、阿甫羅西、奧古斯丁。
拉斐爾透過不同時間中人物的匯集,表達出神學與教義之成形,是在歷史中、在各種賢者的參與中匯集而出的智慧,它們包括研究聖經、思想、禱告、信仰實踐與爭辯的種種過程。而這整個歷史過程,上帝都有參與。
「聖禮的辯論」正對面就是「雅典學院」。 兩畫對稱,用以表明「啟示的真理」(神學教義)與「理性探求真理」(哲學)的平衡。
「雅典學院」這幅畫中,拉斐爾表現自己篤信人類智慧的和 諧、並對人類智慧的讚美。 這麼多哲學家集中於一畫面,拉斐爾很聰慧的把不同人物,按其個別的思想特點,以最易讓人理解和感覺的方法繪畫出來。在畫中廳堂右邊有雕像智慧女神雅典娜、左邊是文藝之神阿波羅。 最中央是柏拉圖(腋下夾「蒂邁烏斯篇」手指天),亞里士多德(一手拿倫理學一手指前)拉斐爾把柏拉圖繪成達文西的臉,以表 達他對達文西的敬重, 圖中還出現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迪奧基尼、蘇格拉 底、亞歷山大、斯多葛派哲學家芝諾、歐基里得、托勒密、然後拉斐爾也把自己潛藏進畫中,用以表達他渴望走進這人文薈萃的場所,參與進神聖的知識殿堂從數學到音樂到哲學到科學,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和諧,如此神聖、如此有秩序。
光從神學、與哲學的主題,我們便發現,這就是一貫的拉斐爾作風,一如他的聖母像,他透過神學、哲學壁畫,表現出他和諧與理想的人文主義特質。
第三面牆主題是詩學。拉斐爾畫「帕拿巴斯山」,以藝術文學保護神阿波羅為中心,環繞他的為分管文學、藝術、科學的九位文藝女神和古今詩人。最後一面牆法學,拉斐爾畫「三德像」,三德包括真理『女人看鏡子』、權力『腳伏獅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樹枝』、節制『手拿繩索看天』) 另外,窗戶兩側壁畫是「皇帝查士丁尼頒佈法典」和「教皇格里戈利頒佈教令」,拉斐爾藉此表明政權與教權應當是平等的,不同的是一個管世俗、一個管教會。這 再一次顯明拉斐爾人文主義的特質。
3.西斯汀聖母與主顯聖容﹣上主悲憐我們的苦難
很多繪畫賞析者都認為拉斐爾過於快活。他比之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很年輕就解決了內心的衝突,因此很少流露那超人的力量來推動偉大的靈魂。他的畫作藝巧技精,卻不是深的感情或信念之作。他順應教皇需求,也能討教皇歡欣,歡愉的擺動在聖母與情婦之間,調和異教與基督教信仰,他不曾深入探究人生或信念的神秘性和衝突感,他只要人生的情慾和歡樂、美的創造和擁有、朋友與情人的忠誠。他帶給我們寧靜,不提出問題、不製造疑慮、不製造恐懼,他不會在理智與情感間衝突、或軀體與靈魂間矛盾,他所見都 是對立的協調。
他的藝術將一切都理想化,宗教、女人、音樂、哲學、歷史、甚至戰爭,他自己的一生也太順遂幸福。
這樣的評論是否完全正確呢? 拉斐爾晚期繪畫透露些許不同於過去風格的端倪。
其一是他的西斯汀聖母,不同於過去天倫之樂的聖母像,拉斐爾讓西斯丁聖母緩緩向人走來。
為了使祭壇上的聖母有向人移動的感覺拉斐爾使其畫作平視點有三條(小天使、聖徒、聖母各成一平視點),因此觀賞者越向畫走近,聖母便越向人走來。表現出聖母不僅只是絕對美的觀念、更是可以讓人親近依靠的聖母,是可以在她身上哀哭的聖母。
這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再看他最後一幅作品。這幅作品據說拉斐爾要求臨死前置其床尾好讓他可以看著過世,可以說是畫家的臨終遺言。
作品的主題是「主顯聖容」
這是描述基督曾經顯其上帝之子的榮美。拉斐爾在基督榮耀的身側,畫下親賭此景的兩位門徒,但是,畫下方卻又畫了人世間的騷亂: 妓女罪犯、癱子病患、癲癇患者....,他們都把手指向或臉仰望著耶穌,對他們而言,主顯聖容,不只是一個歷史故事,而是他們生命當中翹首企盼、時時渴望 的迫切需要。
4.晚期作品的醞意﹣不可言傳的神秘體驗
為何拉斐爾到晚年,從和諧、愉悅、平衡、包容理性感性知識信仰的恢弘中,走向對悲憐苦難者的描繪?繪畫主題也從美,走向苦難中的盼望?甚至導致藝術史分期,把拉斐爾晚期作品歸於另一時代的啟蒙。不論這種繪畫風格的轉變對繪畫史分期的意義,就算繪畫風格再有轉變,它仍是拉斐爾,但不可否認的,從繪畫主題可看出拉斐爾走向另一種神秘體驗。 因此,說拉斐爾不提出問題、不會在理智與情感間衝突、或軀體與靈魂間矛盾,他所見都是協調。這樣的說法不完全公平,寧可說,拉斐爾處理過衝突矛盾 與靈魂的掙扎,最後他把解決者置於走入苦難世界的基督與聖母,透過繪畫,留下他的臨終遺言吧!
還有幸地親視<<沉思錄>> 和但丁文學的的真跡
關於但丁:但丁
但丁·阿利吉耶里,是一位義大利詩人,又是一位哲學家,而但丁生平記錄很少,關於他的寫作就有很多。
關於但丁著作:
- 《新生》(La Vita Nuova)
- 《饗宴》(未完成)(Convivio)
- 長詩《神曲》(La Divina Commedia)
- 拉丁文論文《俗語論》(De Vulgari Eloquentia)
- 政論文《帝制論》(Monarch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